在数字经济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步伐持续提速。2024年,依托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,全国征信平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全年服务经营主体近700万家,促成融资规模突破24万亿元,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信用动能。4月2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专题发布会,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成就背后的政策逻辑与实施路径。

     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在发布会上指出,监管部门正通过"三位一体"策略重塑企业征信市场格局:数据开放、技术驱动、市场主导。具体而言,人民银行支持具备数据资源、技术能力和市场基础的机构进入企业征信领域,推动形成"政府+市场"双轮驱动的征信服务体系。这一政策导向直接催生了行业爆发式增长——2024年,154家持牌企业征信机构累计提供信用查询、风险评估、反欺诈等多样化服务365亿次,日均服务量近1亿次,覆盖信贷审批、供应链金融、跨境贸易等多元场景。

1、技术融合:打造全维度信用画像

区别于传统征信模式,新一代企业征信体系正在构建"立体式"信用评估模型。任咏梅强调,通过整合工商注册、税务缴纳、水电费缴纳、合同履约等30余类涉企数据,结合机器学习算法,征信机构可动态生成企业"信用健康指数"。某头部征信平台案例显示,其开发的"供应链信用穿透模型"能将核心企业信用向二级供应商延伸,使此前难以获得银行授信的中小微企业,融资可获得性提升40%以上。

2、征信平台转型释放普惠效能

发布会透露,人民银行推动的地方征信平台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。截至2024年末,全国28个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完成公司化运营转型,通过"政策工具包+信用画像+金融超市"的一站式服务,累计对接经营主体698万家,其中65%为首次获得银行贷款的"首贷户"。以浙江为例,其"金融综合服务平台"嵌入"企业碳账户"数据后,绿色企业融资成本较传统渠道降低1.2-1.5个百分点。

3、未来展望

任咏梅在回应记者提问时指出,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程:跨境征信合作、替代数据应用、征信沙盒试点。针对外贸企业,将探索与"一带一路"沿线国家建立征信互认机制;针对长尾客群,研究将移动支付、社交行为等替代数据纳入信用评估;针对金融创新,计划在京津冀、长三角等地试点征信沙盒,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安全的征信产品创新空间。

这场发布会传递出清晰信号:中国征信体系正在从"基础信用记录"向"价值挖掘引擎"进化。当700万家经营主体通过征信赋能获得发展动能,当24万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,征信建设不仅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"压舱石",更扮演着高质量发展"催化剂"的关键角色。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深化,征信体系的迭代升级,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信用底座。


相关阅读